研究人员
兼职


刘明兴

职称:教授 

职务: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电话:+861062756488 传真:+861062756183 

电邮:mxliu@ciefr.pku.edu.cn 

邮政地址: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发展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



参与的课题

“退役士兵就业与教育培训研究”,退役军人事务部,课题负责人,2019年。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城镇化的视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5JJD880001), 课题负责人,

2015年-2018年。“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沿海地区产业率先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委主任基金项目(71350002),子课题负责人,2014年-2018年。

“适宜基础设施与中国的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面上项目(71273012),课题负责人之一,2013年-2016年。

“经济转型与中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住房、医疗和养老体制改革的影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青年项目(71003112),课题负责人之一,2010年-2014年。

“中国基础教育部门的制度安排”, UNESCO,课题负责人之一。2009年-2010年。

“中国农村的乡镇改革与农民组织”,福特基金会,课题负责人之一。2007年-2009年。

“中国农村改革三十年回顾”,复旦大学,课题负责人之一。2007年-2008年。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教育部规划项目,编号06JA790004,课题负责人。2007年-2009年。

“农村义务教育体制、财政分权与儿童教育产出”,世界银行——CIEFR“中国教育研究网络”,课题负责人,2006年-2007年。

“国际援助与降低贫困:中国的经验”,全球发展网络(美国),课题负责人,2005年-2006年。

“中国村民选举质量的影响因素和效应评估”,中国-欧盟村务管理培训项目,课题负责人之一,2005年-2006年。

“我国区域城镇化管理的系统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重点项目(70433002/G0313),子课题负责人,2005年-2008年。

“政府管制和中国农村的治理结构”,福特基金会,课题负责人之一,2003年—2004年。

“政府管制与农民负担”,美国1990研究所,课题负责人之一,2002年—2003。


研究成果


中文期刊发表(2000年至今)

“双重约束视角下的基层治理结构与效能:经验与反思”,管理世界,2020年4月,第四期。(侯麟科、刘明兴、陶郁)

“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对工资待遇问题的网络诉求研究——基于全国网络问政平台的大数据”,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20年6月,第三期。(冯昕瑞、刘明兴)

“我国政府引导基金的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11月,第六期。(王江璐、刘明兴)

“江苏省工业转型区域差异的再反思:1952-2003(下)”,二十一世纪,2019年10月,总第175期。(游五岳、李飞跃、章齐、刘明兴)

“江苏省工业转型区域差异的再反思:1952-2003(上)”,二十一世纪,2019年8月,总第174期。(游五岳、李飞跃、章齐、刘明兴)

“内生化的制度选择与长期经济增长:以河北省县域地区差距为例,1952-1998”,中国大陆研究季刊,2019年6月,第六十二卷第二期。(游五岳、李飞跃、张冬、刘明兴)

“抗日战争的经济遗产:国家能力、经济转型与经济发展”,南开经济研究,2019年5月,第三期。(李飞跃、张冬、刘明兴)

“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再反思:历史起因与演化逻辑”,经济学季刊,第18卷第1期(总第71期),2018年10月。(张鹏飞、李国强、侯麟科、刘明兴)转载于《社会科学文摘》,2019年第3期。

“试析民间办学政策演变与政协提案参与的策略性互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8年9月,第五期。(王江璐、刘明兴)

“顶层设计、干部权威与越轨抗争:对中国农村信访潮的再反思”,公共管理学报,2017年7月,第三期。(陶郁、侯麟科、刘明兴)

“我国民族教育财政政策中的攀比效应探析”,教育经济评论,2017年7月,第四期。(刘明兴、张宸辉、张文玉)

“职业教育公私伙伴关系的实践与反思:基于河南省县域职业教育改革的案例分析”,职教论坛,2017年6月,第16期。(刘明兴、田志磊)

“我国普通高中经费筹措体制回顾与评析:1980年-2016年”,教育学报,2017年6月,第三期。(赵俊婷、刘明兴)

“中央委员会规模变化的政治逻辑:基于中共、国民党和苏共的历史经验”,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2017年5月,第三期。(祝猛昌、张冬、刘明兴)

“教师工资体制的宏观运转机理与基层实施效果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年4月,第二期。(赵俊婷、刘明兴)

“吏绅共谋:中国抗争政治中一只隐蔽的手”,二十一世纪(香港),2016年10月,第157期。(李连江、刘明兴)

“张弛有别:上级控制力、下级自主性和农村基层政令执行”,社会,2016年9月,第五期。(陶郁、侯麟科、刘明兴)

“基层政策执行差异的影响与成因:2005年信访改革基层成效研究”,公共管理评论,2016年9月,第22期。(侯麟科 陶郁 刘明兴)

“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的政治经济逻辑分析”,职教论坛,2016年8月,第22期。(张文玉、刘明兴)

“中国县乡政府的压力型体制:一个实证分析框架”,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5月,第16卷,第三期。(吕玉霞、刘明兴、徐志刚)

“中国地方财政体制演变的逻辑与转型”,国际经济评论,2016年3月,第二期。(王瑞民、陶然、刘明兴)

“中国政治精英的权力结构与经济分权的可持续性”,经济学季刊,第15卷第1期(总第59期),2016年1月。(刘明兴、张冬、史宗翰、祝猛昌)

“中央委员会成员任职状况的历史变迁与党和国家领导体制转型”,中共党史研究,2015年6月,第六期。(祝猛昌、李飞跃、张冬、刘明兴)

“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历史起源:以江浙两省为例”,管理世界,2015年3月,第三期。(刘明兴、张冬、章奇)本文荣获2017年青木昌彦经济学论文奖提名奖。

“政治精英的权力结构与经济自由化改革—台湾的历史经验及其与中国大陆的比较”,世界经济文汇,2015年2月,第一期。(祝猛昌、张冬、刘明兴)

“实际政治权力结构与地方经济增长:中国革命战争的长期影响”,经济研究,2014年12月,第12期。(李飞跃、张冬、刘明兴)

“列宁主义政党的精英权力结构与经济分权:以前苏联为例”,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年2月,第一期。(祝猛昌、张冬、刘明兴)

“群众社团与农村基层冲突治理”,政治学研究,2014年2月,第一期。(陶郁、刘明兴)

“地方政府的非正式权力结构及其经济影响”,社会学研究,2013年9月,第五期。(刘明兴、张冬、钱滔、章奇)

“中国县乡政府绩效考核的实证研究”,世界经济文汇,2013年2月,第一期。(刘明兴、侯麟科、陶然)

“中共中央委员会结构历史沿革的考察与分析”,中共党史研究,2012年9月,第九期。(祝猛昌、张冬、刘明兴)

“民营经济发展地区差距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来自浙江省的证据”,世界经济,2012年7月,第七期。(章奇、刘明兴)

“中国农村党支部民主选举进展及区域差异”,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6月,第三期。(孙昕、徐志刚、刘明兴、陶然)。

“中国农村社团的发育、纠纷调解与群体性上访”,社会学研究,2010年12月,第六期。(刘明兴、刘永东、陶郁、陶然)

“‘以县为主’背景下的西部农村教育人事体制和教师激励机制”,教师教育研究,2010年6月,第三期。(李小土、刘明兴、安雪慧)

“中国农村税费尾欠与村庄筹资能力问题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10年3月,第三期。(张鹏飞、刘明兴、徐志刚)

“农村教师评价体制变革中的教师激励机制”,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10月,第十期。(安雪慧、刘明兴、李小土)

“村民自治背景下的两委分工问题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9月,第五期。(刘明兴、孙欣、徐志刚、陶然)

“农民组织对村庄公共融资的影响:掣肘还是助推?”,经济学季刊,2009年7月,第三期。(徐志刚、刘明兴、刘永东)

“中国农村基层政府职能的实证分析”,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2009年5月,第三期。(侯麟科、刘明兴、陶然)。本文荣获由“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杂志社颁发的,2009年“比较杂志年度优秀论文奖”。

“中国西部农村教育财政体制改革与教育人事权力结构变迁”,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10月,第四期。(李小土、刘明兴、安雪慧)

“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与基层干群关系改善之道”,管理世界,2008年9月,第九期。(刘明兴、徐志刚、刘永东、陶然)。本文入选“中国经济学2008年” 最佳论文集,周业安主编,格致出版社和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财政集权过程中的转移支付和财政供养人口规模膨胀”,经济研究,2008年5月,第五期,p70-81。(袁飞、陶然、徐志刚、刘明兴)

“中国农民组织发展:治理结构与组织功能”,经济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2月,第一期,P110-118。(刘永东、刘明兴、徐志刚、陶然)。本文同时被收录于《大国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政治:小基层大视野》,唐晋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农村税费改革前后农民教育费负担变化研究”,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年7月,第三期。(刘明兴、徐志刚、陶然、苏雪雁)

“税改前后农民负担与税负累退性变化及区域差异研究”,中国农村经济,2007年5月,第五期。(刘明兴、徐志刚、陶然、苏雪雁)

“税费改革与农民负担变化的新趋势”,农业经济问题,2007年4月,第四期。(苏雪雁、刘明兴、陶然)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地方政府开支及财政自主”,世界经济文汇,2007年4月,第二期。文章同时被收录于《为增长而竞争:中国增长的政治经济学》,张军、周黎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陶然、刘明兴)

“民主偏好、选举质量和中国农村选举制度”,中国农业经济评论,2007年1月,第一期。(徐志刚、陶然、刘明兴、季永杰)

“局部性改革的逻辑:以中国农村市场发展与商业环境为例”,经济学季刊,2007年1月,第一期。(章奇、刘明兴)。

“乡村非正式关系与村级债务的增长”,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11月,第6期。(苏雪雁、刘明兴)

“村庄选举最优规则的非一致性:对中国农村居民最优选举规则偏好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观察,2006年11月,第6期。(徐志刚、刘明兴、陶然)

“中国农村教育费负担问题研究”,香港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冬季号,总第30期。(蔡荣、刘明兴、陶然)

“技术选择、制度与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6年5月,第3期。(林毅夫、潘士远、刘明兴)

“意识形态与政府干预”,经济学季刊,2005年4月,第2期。此文获得2004年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文章同时入选“中国经济学2005年” 最佳论文集,李稻葵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章奇、刘明兴)

“政策性负担与企业的预算软约束:来自中国的实证研究”,管理世界,2004年8月,第8期。(林毅夫、刘明兴、章奇)

“经济发展战略与中国的工业化”,经济研究,2004年7月,第7期。(林毅夫、刘明兴)

“政府管制、法律软约束与农村基层民主”,经济研究,2004年6月,第6期。(章奇、刘明兴、单伟)。本文入选“中国经济学2004年” 最佳论文集,张维迎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银行业结构的国际比较与实证分析”,中国金融学杂志,2004年3月,第2卷第2期。(林毅夫、章奇、刘明兴)

“中国的金融发展与城乡差距”,中国金融学杂志,2003年12月,第1卷第3期。(章奇、刘明兴、陈耀波、陶然)

“金融自由化、政策一致性与金融脆弱性:理论框架与经验证据”,世界经济,2003年12月,第12期。(章奇、何帆、刘明兴)

“制度、技术和内生经济增长”,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12月,第6期。(刘明兴、陶然、章奇)

“企业预算软约束的成因分析”,江海学刊, 2003年10月,第5期。(林毅夫、刘明兴、章奇)

“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8月,第二期。(林毅夫、章奇、刘明兴)。本文入选“中国经济学2003年” 最佳论文集,李实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经济的增长收敛与收入分配”,世界经济,2003年8月,第八期。(林毅夫、刘明兴)

“解除管制、分权和中国的经济转型”,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6月,第三期。(杨开忠、陶然、刘明兴)

“农民负担和财税体制改革”,经济研究,2003年4月,第四期。转载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四期。(陶然、刘明兴、章奇)

“中国农村的税费负担:一个政治经济学的考察”,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3年4月,第一期。本文入选“中国经济学2003年” 最佳论文集,李实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文章同时被收录于Series on Developing China Vol. 1,“China’s Economy: Rural and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edited by Zhenglai Deng,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2009。(陶然、刘明兴、章奇)

“重新评估东亚国家的出口结构”,世界经济,2001年6月,第六期。(刘明兴、岳昌君、许秀兰)

“中国国际贸易波动分析的理论框架”,国际贸易问题,2001年7月,第七期。(刘明兴、马晓野)

“中国的宏观经济波动:理论与政策的争论”,国有资产管理,2001年4月,第四期。转载于新华文摘,2001年7月,第七期。(刘明兴、许秀兰)

“从通货膨胀到通货紧缩”,人文杂志,2001年5月,第三期。(刘明兴、许秀兰)

“宏观经济波动与国际贸易”,世界经济文汇,2001年4月,第二期。(马晓野、刘明兴)

“美国小企业的融资结构与体制”,长城财富论坛,2001年4月,第二期。(刘明兴、许秀兰)

“最透明的政策最有效”,国际贸易,2001年4月,第四期。(马晓野、刘明兴)

“国际贸易波动:理论综述及评价”,国际贸易,2001年2月,第二期。(马晓野、刘明兴)

“东亚金融危机的拯救及其宏观经济效果”,东南亚研究,2001年1月,第一期。(刘明兴、罗俊伟)

“东亚国家企业和银行的脆弱性”,亚太经济,2000年12月,第六期。(刘明兴、罗俊伟)

“金融市场与企业投资”,申银万国证券研究,2000年10月,第五期。(刘明兴、罗俊伟)

“金融危机理论综述”,经济科学,2000年8月,第四期。(刘明兴、罗俊伟)

“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经济学家,2000年8月,第四期。(刘明兴、罗俊伟)

“国际资本流动与东亚国家的宏观政策反应”,经济学动态,2000年6月,第六期。(刘明兴、罗俊伟)

“东亚国家宏观经济绩效的比较研究”,经济学情报,2000年4月,第二期。“现代西方厂商投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前景”,教学与研究,2000年2月,第一期。(刘凤良、刘明兴)


中文书籍章节发表

“基层教师的集体性维权:体制诱因、行动逻辑与演变趋势”,载于《社会政策与福

利国家建设》,顾昕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赵俊婷、刘明兴)

“农村社团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载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管理》,张翼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16年版。(陶郁、刘明兴、刘永东、陶然)

“教师工资体制改革:历程、困境与出路”,载于《中国教育黄皮书》(2016年度),周洪宇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刘明兴)

“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职业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王蓉、魏建国主编,《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10-2015)》,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刘明兴)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探索我国教育财政体制改革的新思路”,王蓉、魏建国主编,《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10-2015)》,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刘明兴、魏建国)

“关于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改革的若干政策建议”,王蓉、魏建国主编,《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10-2015)》,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刘明兴)

“‘4%’政策目标落实的若干问题”,王蓉、魏建国主编,《中国教育财政政策咨询报告(2010-2015)》,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刘明兴)

“探寻中职教育发展的中国路径”,《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5)》,杨东平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版。(田志磊、王蓉、刘明兴)

“关于中共政治精英简历的量化研究方法:以中央委员会的历史变迁为例”,载于《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新资料、新方法和实地考察的新途径》,寇艾伦、高敏、李侃如、墨宁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史宗瀚、单伟、刘明兴)

“双重认可与交叠权威:理解当代中国农村社团与群体性抗争的关系”,载于《中国社会稳定研究论丛(第五卷):中国信访政治研究》,肖唐镖、尹利民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年版。(陶郁、刘明兴)

“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关于技术选择指数的测量与计算(I)”,载于《新结构经济学论文集》,林毅夫等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林毅夫、刘明兴、刘培林、章奇)

“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关于技术选择指数的测量与计算(II)”,载于《新结构经济学论文集》,林毅夫等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林毅夫、殷伟、刘明兴、章奇)

“中国西部农村教师维权行动分析”,载于《群体性事件研究:中国社会稳定研究论丛(第二卷)》,肖唐镖主编,上海学林出版社,2011年版。(刘明兴、赵丽霞)

“农户的税费和教育费负担的地区差异及其变动趋势”,载于《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政策咨询报告文集》,王蓉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马岩、刘明兴、陶然)

“市场化改革与中国乡-村控制的变迁”,载于《乡村中国评论(第一辑)》,吴毅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单伟、章奇、刘明兴)

“中国基层的官僚政治与村治改革”,载于《乡村中国:改革中的农村、农民和农业》,光磊、祁冬涛、单伟、邹浩主编,泰德时代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6年版。(单伟、章奇、刘明兴)

“发展战略、转型和落后地区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载于《自生能力、发展战略与经济转型》,林毅夫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林毅夫、刘明兴)“中国银企债务关系重组”,载于《全国第三界经济理论与经济热点研讨会论文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年。


中文书籍发表

“谁为教育发声”,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刘明兴、冯昕瑞)

“权力结构、政治激励和经济增长——基于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经验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格致出版社,2016年版。(章奇、刘明兴)

“中国农村财政体制改革与基层治理结构变迁”,人民日报出版社,2013年版。(刘明兴)

“制度变迁和可持续发展:改革三十年的中国农业与农村”,美国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黄季焜、陶然、徐志刚、刘明兴、Scott Rozelle)


英文期刊发表

“Bureaucrat-Assisted Contention in China”. Mobilization: An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Forthcoming. (Kevin J. O’Brien, Lianjiang Li, and Mingxing Liu)

“Elite Cleavage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under Authoritarianism: A Tale of Two Provinces in China”. The Journal of Politics, Forthcoming. (Qi Zhang, Dong Zhang, Mingxing Liu, and Victor Shih)

“Policy Coalition Building in an Authoritarian Legislature: Evidence from China’s National Assemblies (1983–2007)”.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Forthcoming. (Xiaobo Lu, Mingxing Liu, Feiyue Li)

“The Logic of De Facto Power and Local Education Spending: Evidence from China”. Publius: Journal of Federalism, Volume 49, Issue 2, Spring 2019, Pages 325–351. (Xiaobo Lu and Mingxing Liu)

“The Fall of the Old Guards: Explaining Decentralization in China”.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ume 53, Issue 4, December 2018. Pages 379-403。 (Mingxing Liu, Victor Shih, and Dong Zhang)

“Of Time, Leadership and Governance: Elite Incentives and Stability Maintenance in China”. Governance: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dministration and Institutions. Volume 31, Issue 2, April 2018. pp. 239-257. (Linke Hou, Mingxing Liu, Dali Yang, Ji Xue)

“Centralized Deployment and Teacher Incentive: Evidence from Reforms in Rural China”.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ulture Change. Volume 65, Number 2, January 2017. pp. 297–337. (Li Han, Mingxing Liu, and Xuehui An)

“Collective Resistance under Authoritarianism: Elite-Mass Strategies in an Experimental Game”, Political Behavior, Volume 38, Issue 4, December 2016. Pages 951-976. (Dennis Chong, Mingxing Liu, and Qi Zhang)

“Informal Power Configuration of Local Government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olicy in China”. Journal of Chinese Sociology. 2015, 2:6 (August). (Mingxing Liu, Dong Zhang, Tao Qian, and Qi Zhang)

“Reassessing Collective Petitioning in Rural China: Civic Engagement, Extra-State Violence, and Regional Variation”.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 46, No.4, July 2014. (William Hurst, Mingxing Liu, Yongdong Liu, and Ran Tao)

“Guerrilla Capitalism: Revolutionary Legacy, Political Cleavag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Private Economy in Zhejiang”. Journal of East Asia Studies, September-December 2013, Vol. 13, No. 3, pp. 379-407. (Qi Zhang, Mingxing Liu, and Victor Shih)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adre Responsibility System of Local Government in China”. China Economist, Volume 8, Number 6, pp 82-97, 2013. (Mingxing Liu, Linke Hou and Ran Ta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Private Sector Development in Communist China: Evidence from Zhejiang Province", 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Volume 48, Issue 2, pp 196-216, June 2013. (Qi Zhang and Mingxing Liu)

“Patterns of Authority and Governance in Rural China: Who’s in Charge? Why?”,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Volume 22, Issue 83, pages 733-754, 2013. (Xin Sun, Travis J. Warner, Dali L. Yang, and Mingxing Liu)

“Petitioning Beijing: The High Tide of 2003-2006”, China Quaterly 210, June 2012. (Lianjiang Li, Mingxing Liu, and Kevin J. O’Brien)

“Getting Ahead in the Communist Party: Explaining the Advancement of Central Committee Members in China”,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106 (1): 166—187, 2012. (Victor Shih, Christopher Adolph, and Mingxing Liu)

“Rural Tax Reform and the Extractive Capacity of Local State in China”,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23, No.1, March 2012, pages190-203. (Mingxing Liu, Zhigang Xu, Ran Tao, Fubing Su)

“Grain Procurement, Tax Instrument, and Peasant Burdens during China’s Rural Transition”,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 Volume 20, Issue 71, 2011, pages 659-677. (Ran Tao, Mingxing Liu, Fubing Su and Xi Lu)

“Clans, Electoral Procedures, and Voter Turnout: Evidence from Villagers’ Committee Elections in Transitional China”, Political Studies, Volume 59, Issue 2, pages 432–457, June 2011. (Fubing Su, Ran Tao, Xin Sun, and Mingxing Liu)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Urban Rural Income Disparity in China, 1978-98", Regional Studies, 44(9) November 2010, 1171-1187. (Vincent Chen, Mingxing Liu, and Qi Zhang)

“Land Leasing and Local Public Finance in China’s Regional Development: Evidence from Prefecture-Level Cities”, Urban Studies, September 2010; 47 (10): 2217-2236. (Ran Tao, Fubing Su, Mingxing Liu, and Guangzhong Cao)

“Local Political Elites, Partial Reform Symptoms, and the Business & Market Environment in Rural China”, Business and Politics, Vol. 12: Iss.1, Article 5, April 2010. (Qi Zhang and Mingxing Liu)

“Gauging the Elite Political Equilibrium in the CCP: A Quantitative Approach Using Biographical Data”, China Quaterly 201, March 2010. (Victor Shih, Wei Shan, and Mingxing Liu)

“State Capacity, Local Fiscal Autonomy and Urban-Rural Income Disparity in China”, China Information, Volume 23 Issue 3, October 2009. (Ran Tao, Kaizhong Yang, and Mingxing Liu)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Earmarked Transfers in a State-Designated Poor County in Western China: Central Policies and Local Responses”, China Quaterly 200, December 2009. (Mingxing Liu, Juan Wang, Tao Ran, Rachel Murphy)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erformance after Rural Education Finance Reform—Evidence from Wester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 Development 29 (2009): p463–473. (Mingxing Liu, Tao Ran, Rachel Murphy, Xuehui An)

“Instrumental Land Use and Investment-driven Growth in China”,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 Volume 13 Issue 3, p313-331, 2008. (Mingxing Liu, Ran Tao, Yuan Fei, and Guangzhong Cao)

“Rural Informal Taxation in China: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an Analytic Framework”,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 15, No. 3, pp. 1-18, 2007. (Yifu Lin and Mingxing Liu)

“Comparing the Performance of Chinese Banks: A Principal Component Approach”, China Economic Review, Vol.18, No1, p15-34, 2007. (Victor Shih, Qi Zhang, and Mingxing Liu)

“Perspective on Local Governance Reform in China”, China & World Economy, Vol.14 No.2, 2006, p16-31. (Mingxing Liu, Binwen Song, and Ran Tao)

“Urban and Rural Household Taxation in China: Measurement, Comparison,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sia Pacific Economy”. Vol. 10, No. 4, 486–505, November 2005. (Ran Tao and Mingxing Liu)

“Government Regulation and Rural Taxation in China”, Best Paper Prize, 2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gricultural Economists, Durban, South Africa, August 2003. Agricultural Economics, 31(2004) 161-168. (Ran Tao, Yifu Lin, Mingxing Liu, and Qi Zhang)


英文书籍章节发表

“Identify Alliances of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termediate Associations, Local Elites, and Collective Petitioning in Contemporary Chinese Villages”, in “Elites and Governance in China”, edited by Chien-wen Kou and Xiaowei Zang. Routledge, UK., 2013. (Yu Tao and Mingxing Liu)

“Deregul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China’s Growth in Transition”, in “Law & Econ. Develop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dited by David Kennedy and J. Stiglitz,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3. (Yifu Lin, Mingxing Liu, and Ran Tao)

“The Central Committee Past and Present: A Method of Quantifying Elite Biographies”, in “Knowing China: New Resource, Method, and Field Work”, edited by Mary Gallagher and Melanie Man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Victor Shih, Wei Shan, and Mingxing Liu)

“Poverty Reduc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Local Governance in China”, in “Interests, Institutions, and Contentions in China”, edited by Dali Yang,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er, Singapore, 2007. (Ran Tao and Mingxing Liu)

“Development Strategy, Viability,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 A Case of China”, in UNU-WIDER Jubilee Conference volume, “Advancing Development: Core Themes in Global Economics”, Edited by: George Mavrotas and Anthony Shorrocks, p518-531, Publisher: Palgrave Macmillan, 2007. (Yifu Lin, Mingxing Liu, Shiyuan Pan, and Pengfei Zhang)

“Local Governance, Policy Mandates and Fiscal Reform in China”, in “Paying for Progress. Public finance, Human Welfare, and Inequality in China”, edited by Vivienne Shue and Christine Wong, Routledge Contemporary China Series, Routledge, 2007. (Mingxing Liu and Ran Tao)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Urban-rural Income Disparity in China”, in “The Chinese Economy after WTO Accession”, Edited by Shuming Bao, Shuanglin Lin, and Changwen Zhao, Ashgate Publishing House, UK, 2006. (Qi Zhang, Mingxing Liu, Yiu-Por Chen)

“Decentralization and Local Governance in China’s Economic Transition”, in “Decentr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Edited by Pranab Bardhan and Dilip Mookherjee, MIT Press, 2006, p305-327. (Yifu Lin, Ran Tao, and Mingxing Liu)

“Government Regulation, Legal-Soft-Constraint and Rural Grassroots Democracy in China,” in "China's rural economy after WTO", ed by Shunfeng Song and Aimin Chen, p336-357. Ashgate Publishing House, UK, 2005. (Qi Zhang, Mingxing Liu, and Wei Shan)

“Development Strategy: Transition and Challenges of Development in Lagging Regions”, in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Edited by Francois Bourguignon and Boris Pleskovic, A Copublication of Worldbank 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p197-223. (Yifu Lin and Mingxing Liu)“Asian Financial Crisis: Implications for China”, in “Asian Financial Crisis: Causes and Development”, Chapter 6, published by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Strateg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1. (Yifu Lin and Mingxing Liu)


英文著作出版

“Revolutionary Legacy, Power Structure, and Grassroots Capitalism under the Red Flag in Chin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9. (Qi Zhang and Mingxing Liu)


译著

内生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原著:Aghion和Howitt,MIT出版社,1999年版。(陶然、刘明兴、章奇等合译)

再论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英文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原著:林毅夫。(苏健、刘明兴、胡书东等合译)

经济增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原著:Robert Barro和Xavier Sala-I-Martin,McGraw-Hill出版社,1995年版。(何晖、刘明兴合译)按时序的经济实绩,经济学情报,1995年1月。原作:道格拉斯.诺斯。(罗俊伟、刘明兴合译)


博士学位论文

“比较优势、工业化与经济增长”,2001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教育背景

1997年9月-2001年7月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4年9月-1997年7月 中南财经大学投资经济系,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1990年9月-1994年7月 中南财经大学投资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年8月-。

副教授,北京大学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2008年1月-2013年7月。

副教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4年8月-2007年12月。

讲师,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3年9月-2004年7月。

经济学博士后,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2001年9月-2003年8月。